为这是投机倒把的事儿,政府一准儿管。那前儿工商局是抓来的,整的鸡飞狗跳的。后来好了,政府说是要规范管理,每天早晨交五毛钱管理费,管市场的在桌子腿儿上盖个大红戳,你就可以卖了。一个‘一头沉’可以挣二三十,比上班那是强多了。”
梁子说的一点也不假,战智湛只不过孤陋寡闻,所知不详而已。“猪大肠”所说的兆麟街话剧院门前的早市儿,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光无限的透笼家具市场的前身。后来,透笼市场越发火爆,这条街上先后开办了透笼农贸、家具、轻工三家专业市场。
梁子不满的说道:“可……可是好日子不长,我们这些个个体户眼目前儿又难受了。政府说由于马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张,严重阻碍交通,要改善经营条件,让经营规模、产品种类、服务水平都迈上个新台阶,把我们都赶到透笼街去了。”
梁子的不满自然有他的道理,但绝对过于狭隘。要不是埠头市政府当时高瞻远瞩,对兆麟街话剧院门前这一带的商业活动进行了规范,把这些经营者集中至透笼街,建成了透笼家具市场,就不会使透笼出产的家具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有人说,那时透笼家具的知名度,丝毫也不亚于后来辽宁西柳的服装、山东寿光的蔬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