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绣品是按着这些人家说好的尺寸、花样定制出来的,收回霁月坊的话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买主。于是那些人家便提出,可以不用原价收回,现在自己府里日子不如以前的,只要给个七八成的银子就行。
虽然麻烦了点,算下来还是有利可图的事儿,自是要由夏太太这位老牌皇商出面,用那张铁口,与想退货的人家一一详谈。生意人的嘴的功力如何,只看最后好些绣品都是用五成的银子收了回来便知道了。
收回来的便宜,也不能都压在霁月坊,在张翠花的建议之下,夏太太没有立即将绣品摆上霁月坊的柜台,而是送到内务府,打点一番之后,请了专管绣品供奉之人看,这批绣品可不可以供奉宫中。
霁月坊绣娘们的手艺是没的挑的,那些原来定货的人家也是奔着进宫去的,不管是花样还是用料,都是讲究了又讲究。有了银子开道,最后内务府将这些绣品都收了,价钱自是比不得卖给西城人家的,只给了原价的九成。
反正当初定价的时候因时间要的急,已经加过价了,九成也比平日卖出的价高,霁月坊大大的赚了一笔。三位老板相聚之时,自是要相互恭喜一番。
夏太太还有事与刘太太跟张翠花商量,就是薛家原本也做着宫里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