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环较小,第三个胞内环较大则是过了几年才确定的,而就受体的跨膜螺旋片层来说,螺旋I-IV形成一个片层,螺旋V-VII形成另一个片层,这样的认识就比较新了。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电子显微镜和X光照出来的影像资料了。
尽管蛋白质是一个如此小的单位,但是,80年代的技术也足够拍摄出大略的模样了。
然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重点在于跨膜两个字。
学者们最想弄清楚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为什么能够跨膜,而且是跨七种膜。
其跨膜构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此。
杨锐一边看着资料,一边在纸上做着草图,却与其他学者的做法截然相反。
这个时代的学者们,从无到有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首先就要在头脑中幻想七条触角的安放,然后再考虑互相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考察它们与已知的结构信息是否相符,并解释不相符的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细致而乃至于令人愤怒的工作。
DNA双螺旋结构只有两条链,就将多个实验室玩弄的********,G蛋白偶联受体有7条链,可以想象其中的困难。
只不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