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不过,小修乃至大修这样的回信,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毛启明不太明白这些,问:“修改以后就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