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