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紧跟两小童,一个肩扛伞盖,一个背背一包袱手卷和一张裹好的琴。
他们身后的背景是嶙峋的峭壁、突兀的巨、常青的松柏、倒挂的藤罗、早春的枯枝、流动的祥云和飞溅的溪水。
孟子涛介绍完了接着说道:“从刻法上讲,此笔筒人物的开脸、马匹的比例、松针的刻法、云头的造型等等,都是典型的明代雕刻工艺特点,完全可以做为这个时代的标准器之一,并有一些出土器物以资为证。”
“比如,于1966年在沪市出土的一件朱缨制竹雕香筒,其下葬年代为万历九年,与此筒在雕刻细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孟子涛说到这,就有人反驳道:“我们知道,在雕刻上,清代仿明代的现象并不少见,怎么能认定它一定是明代的呢”
“当然不止这一点。”
孟子涛指着笔筒说道:“大家请看,这笔筒造型呈v字形,上宽下窄。其底座做工讲究,上起台阶,下系三足,与筒壁整挖而成,即所谓一木连座做法之一种,而非像多数明代笔筒那样,分别做好后再插入而成一体。”
“其底亦为大底,以一块整木嵌入底座。筒内系掏空法制成,不同于后来惯用的旋制法,虽经打磨,仍可见工具遗留的竖茬痕迹。壁薄,口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