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酒桌上的话,最多只能信三成!
“我就知道郎部长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陈鱼跃说着又端起酒杯:“咱们再干一个。”
办事喝酒总是这样,咕咚咕咚一顿灌,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喝个三巡五回的再说。
朗青也没含糊,奉陪到底。
两人就那么客套了五杯啤酒之后,陈鱼跃才总算是开口了:“我有一小兄弟,来到天海也没什么事情做,很想跟我一起去天亚集团做保安,不知道郎部长这边方不方便安排一下……”
朗青一怔,心道就这么点事儿?
“兄弟你也知道,我们天亚集团是一个正规的大集团公司,不是那种个人的小公司。所以我们集团招人有很多很多的条条框框。”朗青的开口就是固定的套路模板。
虽然他说的听起来是很没戏的感觉,可陈鱼跃却知道这种话往往是有反转的。
“但是既然是兄弟你开口了,我不管是什么条条框框,都要给你亮绿灯。”朗青继续把后面的话说完。
这就是华夏多人办事时候一种说话的“艺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
一旦某件事情百分之百的办不成,被托办事的人必然会拍着胸脯说:交给我啦,这事儿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