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审核价值,才会让他匆匆一瞥,就将之废弃。
就算是弃稿,也会交给贾森进行复核,并不是他说不能用,就真的不用。
双重审核,让漏稿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自然》在学术界的声望。
当然,也不是不会出现两个编辑都看错,漏掉有价值投稿的现象,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即便个别漏稿,它的价值也没大到让《自然》丢脸的地步。
梅杰也拿捏着一个度,不敢太过肆意妄为。
用两分钟决定了一份论文的前途,他又从待审文件筐中,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投稿,打开看了起来。
同样是先审核基本信息。
稿件封面、综述、目录、文件全部采用打印方式,看起来非常干净,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但只看了一眼,他就皱起了眉头。
投稿人并非个人,而是一个研究团队,这也是寻常之事。现代研究耗资越来越高,远不是个人可以承担,大多数科研都是由投资人出资,组建或是委托某个研究机构代为研究。
虽然这个中华制造职工医院的研究机构,看起来很古怪,但也不算什么。
问题是,它的稿件来自于中国!
这可是极其罕见。
再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