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这个生气可不值得,那就别出门儿了。
更何况,康术德和宁卫民那略显寒酸的衣装多少也起了让人鄙夷的作用。
要是他们能穿好点,像个外宾似的,再包个小车儿来,兴许就不是这样了。在京城这地界儿,要说卖画,去哪儿卖啊?
那还用问嘛,当然是奔琉璃厂的容宝斋了。
琉璃厂是京城中驰名中外的古文化街,就位于和平门外。
因元代曾于此设窑烧造琉璃瓦而得名。
明代永乐中期,将元代的琉璃窑又扩大为厂,故称“琉璃厂”。
不过这块地方真正的兴旺发达起来,那是清代康乾两朝的事儿。
康熙朝,朝廷下令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乾隆朝,朝廷又下令编纂《四库全书》。
结果正是这两部大部头的编纂任务,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学者响应,各自带书进京。
又因内城外城有别,当时除旗族和少量工匠之外,民人只能住在外城。
于是乎,不但前门附近逐渐变得会馆林立。
琉璃厂也成为这些学者们,以及进京赶考的举子们,看书、售书、购书和换书的最佳去处。
与之同时,还引发了金石考古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