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人们因为囊中羞涩勉强自己改变口味,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
结果适应了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从本质上说,散啤还是一种瘾品。
于是七十年代成了“散啤”消费增长的黄金时代。
就这样,京城的人们开始爱上了它,然后就变成了趋之若鹜的“追捧”。
只是虽然喝得人越来越多了,啤酒的产量却没能随之增长。
很快,人们就发现市面上“散啤”变得越来越不好买了。
价格也从两毛一升,两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涨到了现在的五毛六。
到了今年的夏天,京城几乎所有老少爷们都已经把打一暖壶“散啤”,当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
偏偏此时的京城却还是只有两家设备陈旧的老啤酒厂。
一家是民族资本“双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厂”。
一家就是过去小鬼子“麦酒株式会社”改的“京城啤酒厂”。
这两家啤酒厂哪怕开足最大马力,一个月也只能生产不到三千吨啤酒。
如果按照当时京城四百余万人口计算,每人每月还分不到一瓶。
可就是这么一点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场上去。
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