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顶多是不耐烦地敷衍两句。
后来也不晓得是哪个直言不讳的愣头青,约莫是在早朝的时候,言语稍微直白了一点,提到了苏皇后久久不孕的事情。
话音刚落,便见晋元皇帝的面色,渐渐就阴沉下来。当场黑着一张脸,唤侍卫把人给拖了下去,直接赏了结结实实三十大板子。
再到后来,朝堂之上,即使大臣们心中仍有计较,面上却再无人敢说一句,奉劝皇帝纳妃的事宜了。
就这么消停了小半个月,毕竟是繁衍子嗣,继承江山这等刻不容缓的大事。诸如左相范仕鹏这般的忠臣,岂能说放弃就放弃?
但当面谏言这等自寻死路的行径,即便是范仕鹏这样的一等大臣,也不敢贸然以身试法。是以,范仕鹏不觉感慨,奏疏的发明,实在是一种救人水火的存在。
臣僚上书,除了陈情,贺表以外,目的无非是希望帝王能够重视并采纳自己的意见,其中难免无从避免揭露时弊和矛盾,乃至帝王的得失。而奏疏的存在,若是撰写的臣子可以措辞的得当,掌握智慧与技巧,便能达到充分阐述政见的同时,又不至于触怒龙颜。
于是范仕鹏整整花去了两天两夜的时间,终于撰写出了这么一本规劝皇帝广纳妃嫔的奏疏。其中的文字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