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爹出海打渔,他去码头出工,娘在家操持家务,肯定不会像现在顿顿吃粗粮饼子,还不管饱的!
小豆豆委委屈屈地啃着饼子,把头撇向一边,不愿意去吃赵氏送到嘴边的鱼肉:“不吃,太腥了!”
回来几个月了,张氏不能总给小儿子一家开小灶。自从蝗灾来临,家里也没个进项,粮食全靠花钱买,银子哗哗地往外流。大儿子被李氏撺掇得,每次打渔卖的钱只上交一半。本来就没多少,现在更少了。
灾年海边的渔村几乎都靠海养活着,尤其是海肠和海蛎子,周家的作坊收,价格还不低,于是不光临海的村子,就连远一点的村庄,也会有人起早贪黑地赶来挖海肠捡海蛎子。附近的海肠被挖得都快绝种了,她要到更远的地方去,还不一定能挖得着。家里又多了三口人嚼用,手中的存款越来越少,张氏急得一嘴长满了火泡。
可又能怎么样呢?小儿子每天手不离书本,屋子都不太出,小儿媳妇一边看孩子,一边绣些帕子鞋垫等小件拿去镇上卖,换来的钱倒也不藏私,都交给她了。可绣花实在太慢了,小件的也卖不上价,跟家里那么多口人张嘴吃饭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几个月下来,张氏的头发全白了,腰也弯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比没和离之前老了十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