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积极性在典籍中寻找所求之物,话说,县令敢让这少爷面对人间疾苦吗?
卫铿绝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自己仅仅是中人之姿,不过站在了高文明台阶上,看得远,能找对路罢了。
当然,在这三个月中,卫铿很快就把县令的藏书看完了,倒背如流之类的事情,卫铿有辞海,能很快的查到,关键是卫铿对每一个经典背后的多重释意,都有自己的了解。
县令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在不同场合下,问出同一句话时,卫铿更根据场合不同给出这几种释意。
当然,本着庄子“材与不材”的处事原则,卫老爷是在老师问的时候再答,不问时候,就如同满水封口的瓶子一样,一滴不漏。
此时县令请来先生要教的主体是三少爷,而不是卫铿,所以才思敏捷的也只能是少爷,学堂中维持朗朗诵读的氛围才是书童的任务。
若是作为伴读书童卫铿抢答了所有问题,少爷岂不是就更无所事事摸鱼了。
一个月的伴读中,卫铿很好的的表现出了应当有的“材”
于是乎县令就开始给卫铿布置任务,要求在一年内,让三公子“一起”学会,六部经。这里一同学会,也就是让卫铿督促公子念书,毕竟卫铿早就倒背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