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良莠不齐。
这些学堂清一色都是秀才童生。
在老宅时,江团问过江南山为什么万宁镇没有举人,是这些年没有人考上还是留不住。
江南山只是一叹:“万宁镇人杰地灵,怎么会没人考取功名,是举人们都不愿意留下。”
至于为什么,江南山却是不说。
所以才让镇上学馆都是秀才把持。
李丰慢慢饮一口微苦带甜的金银花露:“若是你们要想提高学习,最好进私塾,只是费用高……一年中光是束脩就是十两银子,另外各种笔墨纸砚自理,不过你家也是承担得起的。”
有这处大院子,又有跟自己做的蚊香生意,李丰丝毫没有怀疑江家在银钱上的问题。
他所不知道的是,若是搁在以前,光是听到这十两银子的束脩,恐怕江家连想都不敢想。
现在不一样了,别说十两银子,就是二十两江团也掏得起,只要这个夫子所教值这个价。
江团蹙眉:“夫子是秀才不?”
根据大伯讲,万宁镇上的秀才可不多,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江南山在秦家村教书,每个孩子一年的束脩也不过收几百文,这个夫子要十两,至少也得是秀才。
听到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