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当时的腾飞集团干脆另起炉灶自己做一个算了。
毕竟当时腾飞集团正在TRJ—500的基础上研制出加强版的TRJ—700支线客机的全尺寸设计,腾飞集团便以TRJ—700支线客机全尺寸设计为蓝本,机舱的宽度不便,进一步拉长机身和翼展。
与此同时将发动机尾部吊舱移到机翼下方。
然而拉长机身和翼展使得飞机的结构总量直线提升,原本应用在TRJ—700支线客机上WD—56ML涡扇发动机的推力明显不够,而当时的WD—66还不如现在的成熟,怎么办?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林光华借鉴了老毛子的做法,推力不够发动机凑,再加两台,变成四发机,推力不就上去了?
虽然简单粗暴,但却十分有效。
至于四条发动机在油耗和维护上成本太大,有些得不偿失的缺陷,无论是当时的腾飞集团还是现如今的中国腾飞还真就不在乎,毕竟TNB—19B只是个试验验证机,除了绕不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外,最重要的是TNB—19B每次改装的成本都不低,在内部设备各种拆了装,装了拆的折腾中,多维护两台发动机真就没啥。
然而四台WD—56ML涡扇发动机虽然能够将T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