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20年代批量装备。
东北所的想法是好的,问题是立足国内的这条路又走了之前盲目上马的老路,航空发动机这东西可不是盖房子,大手一挥,喊个口号就直接上的,那是最吃经验和技术的工业门类,拍个脑袋就上新型号无异于实在沙地里建楼房,完全沙雕的想法。
更何况全国一盘棋是好,可各个企业的技术路线,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走苏俄粗犷分,又走欧洲小清新的,还有盯着美国鼓捣高精尖的。
如此杂七杂八的风格路线会聚在一起,先不说听谁的,就是一个技术方案不搞崩就算谢天谢地了。
相比之下,以十号工程为核心的预研团队就要现实的多,通过十号工程从无到有的锻炼,整个预研团队对作战飞机的各个流程,各种要素考虑的是既现实又严谨,展现出十分优良的务实风格。
正因为如此,他们很清楚在航空发动机上不可能盲目的拍着脑袋上,而是需要细致的分析每一个实际情况。
所以他们同样提出两手准备,对外引进的目标同样是俄罗斯,但在国内自主方面却要谨慎的多,不但派出团队成员去到各个航发生产厂以及下属的配套厂做调研,还经常组织各个航发企业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座谈。
从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