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过分了。
没有实验室有资格全员教授,这样的组合也不健康。
纺锤形的结构向来号称稳定,实验室是其实也一样。
太多拿主意的大佬不是好事,太多跑腿的无能小弟也没什么鸟用。
骨干型的中间层是最重要的,像是谷强、范振龙等人,之前都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骨干成员,是他们一手一脚的将杨锐的设想执行下来的。
否则,光凭杨锐一个人,G蛋白偶联受体这么大的项目能玩几年。
但是,刘院长是有智商的,同样横向比较一下离子通道实验室完成的项目的水平,别说全员教授了,全员院士都有资格。
杨锐也是如此判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院士,有几个能全程参加诺奖级的项目的,有几个能全程参与3个诺奖级项目的?
如果杨锐现在将离子通道实验室拉出去,全员出国的话,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大学,估计都舍得10个教授的头衔。就是哈佛和耶鲁这样的大学,都能给出类似的条件。
相比G蛋白偶联受体项目,动辄几千万美元的开销,10个教授的头衔又算得了什么。今年以来,全球在G蛋白偶联受体项目上,花费千万美元的实验室,起码是两位数的。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