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光是部长级的代表团,互相都派了好几个了,再加派一个,或者加塞杨锐一个,确实是很方便。
杨锐知道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新闻,对于政界尤其是高层的新闻知道的不甚了了。
反正,他知道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和西方都是蜜月期就行了。
至于具体而微的地方,杨锐也就关心不到了。
但是,对于乔公、蔡教授和朱院士等人来说,这个时机却是异常重要的。
乔公紧接着亲切询问了杨锐实验室和项目的情况,看他说的顺畅了,笑问道:“看起来你想的很清楚了嘛,还有什么要求,就继续提出来好了,大胆一点,不要替我省着。”
他说的如此大方,以至于做笔记的秘书都偷偷抬头,看了看现场。
朱院士也趁机道:“杨锐,乔公都这么说了,你就放心提吧。”
他太知道乔公,或者说上层对诺奖的态度了。
当年国内获悉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之后,许下的条件比今天不知优渥到了哪里,若是能够得到一个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大方,或许会让某些西方国家相形见绌。
这种大方是贯穿始终的,50年代的中国追逐杨振宁和李政道,70年代推动人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