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说,杨锐一个劲的要求加大原料供应,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研究员更多试错的机会,谷强采用的方案再弱,终究是一种方案。
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弱小的方案与强大的方案之间的界限,或许并不像是研究员们想象的那么清晰。
谷强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离谱,也因此做的更加用心,尽管所有的用心,都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变的毫无价值,但除了用心以外,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事实上,采用一锅搅的预处理模式,与其说是他有什么好想法,不如说他无路可走。
一次处理个位数的蛋白,和一次处理千位数的蛋白,消耗的资源可不止百倍那么简单,它会占用研究员们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员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
别说是离子通道实验室了,就是国外的顶级实验室,也鲜少有上百人的项目组。
尤其是顶级项目的团队,核心人员更是要精简再精简。
否则,人数上来了,管理问题又会浮上水面,最终结果是人浮于事,整个团队再无余力以攻关。
而就G蛋白偶联受体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来看,谷强已经模糊的认识到,除非将团队的数量再扩大十倍,否则,就必须将人员从目前的消耗体系中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