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诺贝尔奖颁给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有资格上台领奖的,应该包括第二步的晶体结构的完成者,第三部的三维结构的完成者,以及后续的信号传递的完成者,若是在这三者中,有人同时完成了第一步,那毫无疑问就能成为排名第一位的获奖学者,三一若是在一起完成的话,单独得奖都有可能。
当然,从70年代开始,诺贝尔奖单独授奖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他们甚至为了满足3个人的数量,尝试着将毫无关联的两个成果拉到一起来授奖。
实在是有资格得诺奖的人,在这些年里大大增加了。
然而,G蛋白偶联受体,依旧是再强势不过的领域,如果说什么有谁能单独获得诺奖的话,也只能是这样的项目了。
杨锐虽然知道是不太可能,还是不想在开始阶段放弃。
毕竟,国外实验室目前尚未发力,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依旧有一些机会的,即使微乎其微,依旧可称为机会。
再说了,要论微乎其微的话,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本身就是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后面的步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