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载的没有论文发表,同行就会好奇:咦,最近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在做什么呢?
杨锐总不能拘着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不参加学术活动,不参与社交活动,而科研人员参加社交活动和学术活动,不就是聊工作吗?不聊工作聊什么?总不能聊藏在袖子里的女朋友吧。
所以如果是一般性质的科研,大家互相探讨一些各自的工作也就罢了,但要是做G蛋白偶联受体,那就很难说一起陷入绞肉战的同行们是什么想法了。
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可能的确是存在的。
但在另一方面,杨锐身为实验室的负责人,不能不考虑的多一些,坏一些。
比如说,某间科研实验室,如果一年投入2000万美元做G蛋白偶联受体,持续了10年,结果听说你的项目进度似乎和他们并驾齐驱了,甚至可能在科研竞争中获胜了,那么,该科研实验室怎么办?让自己十年时间,2亿美元的投入打水漂吗?
会不会有人,因为不甘心,而拿出20万美元,贿赂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希望得到一些实验数据,甚至要求其制造假数据呢?
杨锐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的话,他是用不着考虑这些问题的,除非有人拿着相当于自己两万个月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