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题材的,依旧流行,不是以怀旧的形式,而是文化的现代时。
然而,86年的农村,已经开始渴望现代化了。
倒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80年代的农村根本不敢想这样的条件,但是,有电力供应,或者有稳定的电力供应,让大家聚在有灯照明,一起电视,偶尔能放个电影,就是现代化的标杆了,若是再有方便一点的车来往于乡镇之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车,哪怕是拖拉机,只要能站得下,那也是令人满足的。
直到去年,杨锐都没有在西寨子乡看到这样的现代化。
就他所知,这样的现代化,在河东这样的省份,或许要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实现,但是,到那个时间,城市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最多再有一代人的努力,就将中国的农村人口掏了个一干二净。
等到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就只剩下怀旧以及旧人了。
不过,杨锐入目所见的开发区,却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乡村景象。
特别是深入到厂区林立的配套区,虽然开工的工厂很少,工地上干活的人,却依旧喊着号子,热汗淋漓。
“工人都是从哪里雇的?”杨锐收回目光,再用手点了点表格的肩膀。
“哪里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