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则兴,一言而衰的。
武岱身为院士,急吼吼的递交一份发展纲要给朱院士,其目的,也就是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了。
就像是现在,朱院士看到杨锐的计划书的第一时间,就是拿武岱的计划书做对比,所谓先入为主是也。
国家在农学方面的投入越多,站在农学顶端的武岱所能享受到的资源就越多,他的徒子徒孙们的发展就越好……再是一片公心之人,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免受私心的驱动,何况,他拿出的发展纲要,也并没有什么错误。
国家级的发展计划,终究是要有侧重点的,撒胡椒面似的出钱,原本就是70年代的风格,若是不做修改的话,863计划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相比武岱,杨锐却能看得更远。
他不仅知道发展的方向,他还看到了发展的成果,他甚至知道哪个实验室的哪项成果,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同样知道哪些看似繁茂的大树,最终是一株太监树。
杨锐用不着指名道姓,但他的发展纲要,却因此充满了浓浓的自信,以及逻辑严密的判断。
这是其他做纲要的人想都不敢想的。
朱院士看到正文部分,再仔细对比,渐渐的发现了更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