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真正产生了共识之后,普通人鲜少有不受此影响的。
病人受到医生的影响,医生受到医学专家的影响,更是医药世界的运行法则。
而早在70年代,医学界就得出一项令医药公司欣喜若狂的理论:室性早搏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导致致命的纤维性颤动和心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
尽管有“可能”,“某种”之类的定语,但医学界关于心脏早搏的理论,还是符合医药公司的期望的——早搏可能致死的观点,也并不显的突兀了。
既然早搏可能致死,那么,为了避免死亡,起码是降低死亡的比例,开发一种抑制早搏的药物就变的理所当然了。
tamboocor于是应运而生,并成为80年代备受期待的明星药品。
医药公司对此大肆宣传,医生们因此开出上百万份的处方。
患者的选择权,少之又少。
能够从平均每年三四十种新药,十年三四百种新药中脱颖而出,tambocor自然有其价值。
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心脏早搏是一种普遍性疾病(现象);第二,抑制心脏早搏需要长期吃药。
第一点,意味着大量的受众。
第二点,意味着长期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