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科其实听出了杨锐的意思,也就跟着道:“我和《科学》的编辑是很熟悉……你愿意和我联署此文吗?唔,还需要一些修改。”
“当然没问题。”杨锐心里险些乐出花来。
这篇文章,有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杨锐就是发表在《自然》上,最多也就是被人冠以“有识之士”之类的名头,而要是有了达尔贝科的署名,这就等于在基因宣言上签字了。
就像是美国的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上联署大名一样。
“那我们来看看如何修改吧。”达尔贝科也是个实干派,直接在杨锐的办公室坐了下来,开始工作。
这样的倡议性质的宣言,看起来容易改起来难,必须斟词酌句,对于英语文法水平相当于哈利波特的杨锐来说,这部分的工作,他几乎插不进手去。
达尔贝科很快就将文章改的面目全非。
杨锐一无所谓,高端论文还经常找专门的执笔人呢,这在国际科研中很常见。母语不是英语的人,要想在S上刊登文章,不仔细的打磨语句是不行的。
这与普通期刊是截然不同的,更不要说,倡议书性质的文章,本身就是依靠文法来联接的。
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