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贵的,研究生一年两三万的成本,且有国家兜底,做的不好也就当养一只狗了。但科研员每年的需求可不是两三万,翻倍都是起码的,稍微好一点的实验室,或者有培养计划的实验室,每年给新人科研员的成本都在七八万,给资深科研猿的成本要十多万元。
这么多钱,就不仅要出成绩了,还得在实验室里帮得上手。做不好基础的科研员,过不了这一关,也就没什么未来了,再好的研究天赋,得不到一间实验室的认同或者赞赏,只有默默腐烂了。
在财大气粗的欧美大学,或者2010年以后的中国大学,基础不是那么优秀的科研员,倒是有些微出头的机会,但以80年代为起点,基础是必须的。
杨锐挑选到的这些小牛,自然个顶个的有把绝活。
达尔贝科紧接着又了离子通道实验室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两位数的JMC,三位数的SCI,不止令达尔贝科暗自满意,更是令陪同的北大校长和蔡教授等人颇为震动。
这些数据,单独提出来还不怎么样,一起拿出来的时候,却是震撼无比。
就80年代的大学水平,离子通道实验室一年发表的文章,比普通重点大学全校一年发表的论文还要多,以SCI为线的话,无论高端低端都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