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缺,但特征性如此之强,如此一线的研究工作,并不一定是研究者们所追求的。
研究者也是人,研究者更追求低投入高产出。
如果说,杨锐之前放出的风声,还传的不光,引起的重视不够的话,苏先凯的故事,却让杨锐和他的实验室,瞬间变成了热门话题。
年轻的CELL作者,高端仪器,还有极具人情味的实验室政策和待遇,再没有比这更符合中国人的期待了。
杨锐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收到了1000多封履历表。
“快赶得上工厂招工了,我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研究员。”杨锐望着每天都增加的信件傻笑。
“上次统计,中国有200多万名科研工作者,你这些算什么。”许正平其实也高兴,人多了他轻松,研究成果自然也能出的多一点。
杨锐“嗯嗯”的点头,道:“不知能持续多久,小苏同志的示范效应很好呀。”
苏先凯在旁腼腆的微笑,他的组织关系还没有正式调过来,但人先过来帮忙了,也是此时的一贯作风。除非是领导发话,否则,组织关系几个月办好都算是快的。
许正平则道:“示范效应是挺好的,就是这么多的简历,什么时候看得完?先说好,我是不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