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周的周一,JMC回寄的信件,更是将猜测推向了高潮。
而杨锐接到电话,于情于理都不能再玩消失了,只好回实验室接受围观。
来看热闹的……不,应该是来遛弯的人群,几乎将唐集中的实验室给挤爆了。
而且,大家自发的组成了聊天组织,交换信息:
“JMC回寄的信函,是不是等于最后决定?”
“不一定。”旁边还有好心人科普:“同行评审一般是两三个人做决定,杨锐一个人否了人家,另外一个或者两个人如果通过的话,JMC还是会刊东大教授的论文,但也可能让人家修改。”
“那就是要判断一致才行?”
“判断不一致,就要编辑分析理由了,理由充分的一方说话算数,这个说不上的。”
“杨锐是要求对方修改不是?”
“对,但改不改还要看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要是我,杨锐这么年轻,还是不适合取信。”
“要是不相信他的判断,何必让他做审稿人?老外无聊了才搞这种麻烦,人家不在乎年纪的。”
“怎么能不在乎。”
“你在乎美国的教授是20还是30岁?李政道好像就是20多岁做的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