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1984年的中国,能发表JMC论文的,在任何学校和研究所里,几乎都是熬够了年限就保送副教授的节奏。
杨锐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能够得到近乎21世纪学生的自由度,想上课就上课,想旷课就旷课,而且打破常规,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独立组成研究小组,再拿到一些助教和讲师都拿不到的校级经费,也是因为他能拿到普通讲师也拿不到的论文成果。
而王永教授能拼着老脸不要,也是爱他这份才华。
刘助教对此是既愤慨又无奈。
他至今也只发表过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这是他豁出老命来得到的成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换了四五家不同的期刊,打回修改了七八次,花了几个月工资的邮费,差不多达成了人生前三分之一时间里的最高成就,但是,影响因子从1到2,从2到3,从3到4再到5,并不是线性的。
一篇SCI入门级的期刊,归根结底也就是较好的中文期刊加上较好的英语水平,凑对热点了,普通的研究生就能写。君不见21世纪的诸多入门级SCI期刊,已经变成了中国学生的自留地,满满的全是中国研究生的论文。
可是,SCI影响因子2分的期刊,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如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