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又有英法德日中五国,以及后来的欧共体加盟,这令整个计划变成了百年难遇的盛会,而其最初的主导者为诺贝尔奖得主沃特森,也就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儿。至于提出人体基因组计划的美籍意裔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因为逼格不够,只能前往意大利组织该国的人体基因组团队。
历史上,中国一共获得了人体基因组计划的1%的工作量,由四名大犇带领各自的大牛大犇团队,分别完成。
中国迟迟到94年方才加入,倒是留给了杨锐一线希望。
不过,要加入这样的盛会,就不能浪费大学的4年时间。
学生是不能直接参与学校或政府间项目的,但要是先加入一个团队,再通过能力自我上升,进而分包项目,还是有可能的。
对普通学生来说,可能仅仅也就是可能,可是对满脑子论文的杨锐来说,哪怕是一点点可能,也很容易就无限扩大。
若非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和资历,他现在丢一篇《sce》的论文出去,立刻化身小牛,自然不肯在小项目组里耗费精力。
杨锐消极对待,办公室里的其他学生却是积极的希望加入唐集中的科研组的。
他们没有杨锐的资源,能够进入大牛唐集中教授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