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暂时也不想购买大量的普通仪器和器材,这些东西加起来也要不少钱,但到处都能找到,他准备有更多资金,或者上了大学以后,再配齐它们。
不过,杨锐也不会就此停止撰写论文,稍微有点档次的理科论文都需要实验配合,所费时间不少,不拼命的话,一年也写不了几篇。而不管是学阀还是学霸,都是用一篇篇论文积累起来的。
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当某一个领域充斥着你的论文的时候,你就是该领域的学阀了,不用数据和论文,说什么就是什么。当许多个领域的开创者都是某个学阀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大犇了。
论文也不能完全照抄,杨锐记忆中的论文都有自己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某些已经写出来了,杨锐就得把它们找出来,某些文献还没有写出来,杨锐就得自己证明它们。
在没有计算机搜索的年代,这是很费时间的工作。
杨锐所言的分配,其实就是他读研的时候,自己与导师的工作分配。
导师完成最核心的部分,学生完成最累的部分。最终,最有价值的第一作者归导师,可有可无的第二作者归学生。
就学术期刊的署名原则来说,除非是并列第一作者——后世的《自然》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