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剩下的兵马不足四万,仓皇逃回金州。迫的李瑁的二十万兵马不得不撤离蜀地,让一场气势浩大的讨伐大战虎头蛇尾的狼狈结束。很显然,李光弼之过责无旁贷。
李光弼也没有推卸责任,李瑁和郑秋山撤回长安之时,他肉袒负荆跪于金光门城外的雪地里迎接,自承罪责,请求李瑁降罪重罚。气头上的李瑁甚至连看都没看他一眼便策马而过,郑秋山当然是不肯错过这个奚落他的机会,故意冷笑着策马从他身旁的污水坑旁飞驰而过,让战马践踏污水,溅了李光弼一头一脸。
对于李光弼的战败之责,朝廷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李光弼虽败,但却非指挥失当之故,而在于兵马战力不强。而神策军无论战力兵器已经战法都超过朝廷兵马,战败情有可原。这意思通俗来说便是:不是李光弼不努力,而是王源太厉害。
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让李瑁接受,这岂不是涨敌军士气,灭自己威风。即便事实真的如此,那也不能说出来。否则后面的仗还怎么打?要治罪,不能从实力战力上来找理由,而是要从人身上找理由。说白了便是要找替罪羊出来,要告诉天下人,不是兵马不强,而是人的疏忽。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种意见便占据了主流上风,那便是以郑秋山为首的一干官员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