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也就揭开,这个信息热议的周期最多只在15天左右。
而微博营销只要把第一批观众引诱进电影院,得到一个不错的反映,到现在大部分之前微博针对的年轻群体,都已经买票去看了这部电影,如果一切自然发展,票房就会大幅走低了……大概最多5000-6000万就是这部电影的票房极限了。
很多国内的电影导演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拍出一部牛逼片到美国,单纯以影片质量口碑来获得高票房,然后再拿个奥斯卡奖什么的,其实,这些人完全是不了解好莱坞的生态环境。
在好莱坞这个体系里,早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则,根本不是外来人能参与的,那些能够具有宣传电影作用的传统媒体,比如《洛杉矶时报》的影评版,虽然有不少影评人撰稿,但是稿件只分两种类型。
第一种,叫做骂稿,也就专门让读者发泄骂烂片的影评稿,通常这种稿件都是影评人自由发挥的,随便看谁不顺眼都可以骂,这种稿件是完全自由的,也是观众最爱看的。
第二种,就是电影公司最喜欢的赞稿,也就是俗称的“软”,一般能上“软”的电影,都是六大公司的事先打过招呼的电影,代价就是六大在各大权威媒体版面上每年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金的版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