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样的程晓羽正符合我们霓虹人的审美,这种独特思维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纠结的玉碎精神”。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说:在美国人看来,霓虹的军国主义电影是他们看过的最好的“反战电影”。无论是描写日俄战争,还是“七七事变”,镜头里展现的都是泥泞里的行军,鏖战的困苦,你看不到胜利的场景和“万岁冲锋”……一家三代,历经三次战争幸存的代表,他们成了瘸子、瞎子、残废人……
但这却叫我啼笑皆非,外国人从这些电影中看到的是“反战”,而我们自己看到的却是“英雄主义”。我们对英雄的定义与美国和华夏截然不同。
华夏人评伦英雄,首先要看他在“政治上是否正确”。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华夏开国元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
在华夏人看来,一个人立场错了,还十分拼命,那就不是英雄,而是“倒行逆施”,因此程晓羽的行为在华夏人看来有些愚蠢,华夏人讲究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讲究的是“瓦全”,但程晓羽偏偏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华夏人,他的思维具有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有华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