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与卤水,约在两斤半到三四斤。
只可惜古代没有内酯,石膏在民间又并不普及,卤水是大多数豆腐匠的选择,俞婉原也打算用盐卤,在尝过大伯新做出的酸浆豆腐后,她果断改为用酸浆了。
酸浆就是前一天做豆腐沥出来的汁水,酸化后成了酸浆,酸浆点出来的豆腐产量比卤水还要少半斤,但它的口感比卤水豆腐更醇、更硬,散发的豆香也更原始质朴,相应的,对点浆工艺的要求也更为严苛。
“你要这样……”后院的棚子下,俞峰正在耐心地教栓子点浆。
众人拾柴火焰高,俞家人三日才完工的豆腐,乡亲们一夜就做出来了,之后就是等它们发酵,再做成臭豆腐与腐乳。
“阿婉。”收工后,俞峰叫住了俞婉。
俞婉把最后一块切好的豆腐放入坛子:“怎么了,大哥?”
“有件事我想和你说一下。”
“是关于订单量的事吗?”
“你也发现了?”
“嗯。”俞婉点点头,“我们接的的订单,自家做不过来,全村一起又做不够。”
说白了,养不活这么多劳动力,否则他们就是亏本经营。
亏一天两天可以,亏久了,他们迟早要垮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