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一部电影的高潮正是在结尾,不能说两人在大殿里争论一番,打一场嘴炮,姜文幡然醒悟,就不杀陈道明了。
这个高潮太疲软无力,观众肯定会骂人。
冯小刚设计了一个结局,姜文不杀国君后,被士兵杀死,大殿内的群臣纷纷称赞陈道明英明,又坑死了一个刺客。
从这群大臣嘴里就能听出陈道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收尾,姜文死的毫无意义,但电影有了内涵。
国君是个道貌岸然之辈,嘴里说着什么天下和和平,其实就是怕死,英雄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这符合冯小刚的一贯风格,但讽刺意味太浓,和影片的整体基调不合。
姜文设计了另一个结尾。
在大殿内,他刺出了那一剑,剑尖从陈道明的脸上划过,插入陈道明身后的座椅,这是一个警告。
“你若辜负了天下百姓,还会有刺客前来。”
姜文被士兵拉出去,死在乱箭之下。
镜头一转,在一处旷野中,一个背着剑的人向前走去,从背影看很像是姜文,但最终也没有露出正脸。
可以说他是姜文,也可以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