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的一个伏笔,篇幅虽,但金氏的语言风格和行感觉已露出端倪,只要后期的书能选排得当,应该不会让读者感觉太突兀。
这对他来也算一个很大的启示,当初他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率先从武侠推起,又根据后世对新派武侠统一的认知定论,首先推开山祖师梁羽生,这种做法固然符合武侠本身的发展年轮,但是家之间的风格差异始终存在。
对重度武侠迷来,金古梁三家作品,即便是掩去姓名,只看一段字,也能轻而易举地分出哪个字是属于哪个人。
梁氏作品喜爱掉书袋,主角常常要对物吟诗;古龙先生喜爱短句,字如短刀,讲究意境和哲理,中经常携着自己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频爆金句;金庸先生的作品与前两位又有不同,概括来,就是一句“语到极处是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但就是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大家经常能看到古龙先生的名人名言,心灵鸡汤,但是却很少看到金庸和梁羽生两位大家的名句摘录。
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还不算棘手,毕竟都是武侠,只要铺垫做好,柳敬亭有信心能水到渠成地把三位大家的作品一一推出,令人为难的其实是武侠之后的那些书,试想一下,“写”武侠的古庸生忽然某天写出,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