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江夏倒也放心,不用怕小姑娘们出什么事儿。
一眨眼,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过去了,又一眨巴眼睛,就到了除夕夜。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按传统是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的。
提前几日,前院的大厅就收拾出来,张灯结彩,又换了新的楹联。几处主要所在的楹联都是徐襄写的,其他稍偏一点的地方,就有越哥儿写的,也有齐哥儿写的……别看齐哥儿火燎燎的性子,但写得一手字却是极好的。不同于徐襄的清丽,不同于越哥儿的稳重,齐哥儿的字天然带着一股子灵气,初看似稍显潦草了些,但细品一下,就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和灵动、轻狂,恰恰合着他的年纪。
徐襄给他的判语是:假以时日,锋刃略收,内涵丰厚,这字也就将近大成了。
这个时候,读书人先学的就是提笔写字,读一辈子书,就是练一辈子字,据江夏所见,但凡读书出来的人,字都很好,搁在现代怕都是一个个书法大师了。这么普遍的书法基础上,再显出好来,可就不容易了。齐哥儿能得徐襄一个‘将近大成’的评语,实在不易。
中午饭,各自在各家用的。越哥儿和齐哥儿去了江宅祭祀,吃过了午饭才回来。
临近申时,江夏才乘了暖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