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没有银钱吃饭,白日里在大相国寺门口写诗作画换些银钱。夜里,便在大相国寺与知客僧们一起在香房里削签做香。
后来这位士子科考高中榜眼,入仕途,最后官至左相。
这位寒门出生的相爷不忘初心,救济贫苦,与大相国寺的方丈商议,让人做了灯笼,抄些警世之言或好诗好词在灯上,灯下放只箩筐,来逛诗会的人看了,觉得好的,便投钱于箩筐里,算是打赏,也算是布施。
传着传着,到后来,大相国寺的灯笼不光是抄录上现成的诗文。
还划出一片区域来,挂出了很多空灯笼,士子们往上贴自己的诗文。
看谁灯笼下的筐里的银钱多少,来衡算谁的诗如何。
正因为如此,每年上元节,大相国寺的灯展诗会成为京城的一大盛事。
白如月想着,上一世自己未出阁时,去过一次大相国寺的诗会。
其实算不上去过,那次她和三哥一起,还没到大相国寺门口,便看到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街道,她担心三哥拖着一条腿不方便,远远的看了一眼便回去了。
大相国诗会的热闹,在白如月的记忆里就成了人头攒动的场景。
想着即将身临其境大相国寺的热闹当中,白如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