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先生,对了“一乡二馆三先生,不学四书五经六艺,争教七**子,十分可恶。”某个先生回对:“十家九姓八头目,未赐七两六钱五厘,妄出四三二言,一等下流。”
还有一个说法是,清代林清音得知乡里的三位私塾先生,才学疏漏,又向学生榨油水,家长敢怒不敢言,所以写对子讥讽他们。一看书·KANSH·写的是“一乡二里三先生,未谙四书五经六艺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恶。十人九姓八东主,施了七厘六毫五丝四息,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
《唐伯虎点秋香》当中,上联的“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的七**子,十分大胆。”显然是改的第一版的对联上联。
而下联的“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就纯粹是瞎改了,只能说听着很解气,真正文学上来说,完全不通。
江夏没那么考究,他也不知道其中的道道,但他却知道第一个对联不对劲,可真让他去改正确过来,他改不了,即使能改,也未必能改得那么解气。
相对来说,“八目尚赏”这句话,他在《少年包青天》里用过,印象深刻,把这句改了是没问题。
但真要说起来,这句话的正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