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长出了几根良莠不齐的胡须,昭示着一个男孩的迅速成长。
“咱家乡话咋了你爹在北京这么多年,口音就没改过,钱照样赚,日子越过越好,咋啦,说河南话有啥不中”
刘宇看着地面,可气势不输老刘,依然用“北京话”回击父亲。
“那您说您的河南话,我说我的北京话,您别管我就成。中不中的,多难听”
老刘被儿子的话给气的哭笑不得,有心打他一巴掌,怕伤了父子感情,毕竟儿子也大了。可这小子一段时间没注意,怎么突然就变了口音,甚至也变了性情呢。
原来,自从老刘在大屯开了买卖,日子越来越红火,手头也宽裕了不少,老刘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儿子的上学难题。
花了高价,好容易在附近中学弄了个陪读生的名额,把儿子给塞了进去。看着儿子能在首都接受教育,与皇城根儿里面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下课,老刘不仅为儿子高兴,更是为自己自豪。
从着家乡话长大的刘宇,年幼就随着父母来到北京,到了入学年龄后,父亲在远郊找了家打工子弟学校,把儿子送进去就读。
虽时隔多年,但刘宇至今都记得那所学校带来的欢乐。
五湖四海的同学,全国各地的方言和口音,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