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论文雷同,对方是中京大学的一名知名教授,年近六十,在学术界比杨秋的底子硬扎多了,又是不同刊物,几乎同时刊发,双方顿时就开始扯皮。
大概是因为对方在学术界更有人脉,现在的舆论逐步转向了对杨秋不利的方向。
这论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细分领域的开创性论文,杨秋近十年的心血投入其中,论文更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打出来的,怎么可能抄袭别人
甚至为了保密,杨秋几乎从不把论文带出实验室,仔细想想,唯一一次例外,还是因为上次中京几个大学的教授学术交流,杨秋带错了笔记本,把自己记录实验数据和论文的笔记本,带了出去。
而恰好对方也参加了这次学术交流,难道是因为那次
杨秋委屈愤怒,对方表现的比他还委屈还愤怒,互相指责之中,斯文扫地。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很快学术委员会就开始介入,展开调查。
杨秋算是个醉心研究的纯学术派,对这些口水仗完全不擅长,对方却是各处走访,到处游说,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而今天下午,就会展开一次听证,届时赢者名利双收,败者万劫不复,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共同署名,也会被人抢走一半心血,这让杨秋怎么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