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由于评审制度的原因,每一年金棕榈奖的走势都让人捉摸不透。
戛纳电影节的评选过程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十名以内的少数评委组成评委会,在一位评委会主席的带领下,进行评选。而评委的组成更是五花八门,纵观戛纳六十六年的历史:文人、音乐人、电影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全部都曾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每年格调迥异的评委会,直接导致了金棕榈的审美十分跳跃,完全没有统一性和连贯性可言。其中,评委会主席的权力更是可以用“一手遮天”来形容,当某些特立独行的主席挂帅打印时,投其所好的作品,往往有九成以上的胜算取得胜利,难怪媒体都谴责戛纳电影节炒作的噱头掩盖了艺术的光芒。
以2004年为例,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昆汀ˉ塔伦蒂诺领军的评委会,将金棕榈颁发给了纪录片“华氏九一一11)”,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所以,评委会的个人喜爱往往就决定了一届电影节的走向,如果说2014年时已经步入八十门槛的奥斯卡是年届耄耋的老人,其六千名评委的审美思路、意识形态依稀都可以辨别出一个方向;那么1946年才问世的戛纳电影节就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更年期绝望主妇,每年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