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对这个创新节目的各种议论铺天盖地的占据大小报纸版面,直接带起一股舆论风潮之后,无线才发现这个节目的另外一个可怕之处。
《亚洲好声音》仿佛天生就带着媒体话题属性,从赛制的创新,到导师间的互掐,再到选手在台上的表现,都能单独拿出来变成一篇能够吸引无数读者的报道。
遇到这样的好机会,媒体当然不会放过,几乎是一拥而上的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角度来报道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歌唱比赛节目。
随着媒体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各个参赛选手的身份也陆续挖了出来,第一个上台引起四位导师的小胖子居然是湾仔卖鱼蛋的小贩,而被罗文选中的两个选手一个是港大的高材生,一个却是连中学都没有念完就开始在酒吧驻场的歌手……来自香港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因为这样一个节目被串联在了一起,所引发的社会轰动和关注,让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一年一度的港姐选美。
一开始还是只几家报纸小心谨慎的提出这个假设,也许《亚洲好声音》真的可以办成像港姐那样的年度盛事,但是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到这个观点的阵营当中,大家对这个节目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节目第二集播出时的收视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