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混合药剂处理沉香木摆件了。别看这一步说起来简单,但却是做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一个物件的年代越久,其表面就会因为氧化、光照、以及人手的触摸等种种原因,形成一层特殊的光泽。用古玩界的行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包浆”。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物件表面形成的包浆并不是绝对均匀的,而是会根据其外形有不同的厚薄。就拿江平雕刻的这个摆件来说,比较突出的部位,比如那只停在树干上的知了,按理来说被触摸的机会肯定会比较多,所以上面的包浆也会更厚更亮;而摆件上一些凹陷的部位,比如那行“蝉噪林愈静”的行书笔画,被触碰的机会肯定很少,包浆就会比较薄,而且也没什么光泽。
虽然这样的道理说出来人人都能理解,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比如知了上的包浆究竟该有多厚,而字迹处的包浆又该有多薄,这可不是人人都清楚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这个物件的年代,人人都知道年代越久包浆越厚,但也要控制在一个可信的程度上才行,而这也非常考验做旧者的经验。
所以在古玩界人人都知道,一个技艺精湛的做旧高手,往往都有专家级的水平。否则的话做出来的东西最多骗骗外行,在内行面前一准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