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的品性,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鲜明的对。因此他是那个年代里最杰出、最伟大的阉人歌唱家。法里内利和卡法雷利,标志着以阉人歌唱家为主宰的正歌剧美声唱法进入了高峰期。
正歌剧指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以神话及古代英雄传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最初与意大利趣歌剧(喜剧)相对而言,后流传至西欧各国。意大利正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歌剧。在18世纪逐步衰亡,成为一种历史的名称。
正歌剧全剧往往只有三幕,由朗诵调及咏叹调连缀构成,人物只有六七个角色,其仅三个人物是主要的,即女高音、男高音和男音,有时再加一个第二女高音。每幕又可分数场,每场有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第二部分是角色的内心活动)。音乐基本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组成(咏叹调庄严精致),剧本采用意大利语,很少使用重唱及合唱(重唱主要是二重唱),也不用芭蕾舞。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色常由阉人歌唱家(又称阉伶,为了音乐目的,造男性女高音和女低音而对男童实施阉割)演唱,采用aba三段式的返始咏叹调。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曾以此种风格写过两部名作《伊多梅纽斯》(1781)和《狄托的仁慈》。其《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