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笙和中音唢呐吹出取自越剧过门音乐的主题音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由此缓缓展开。
即便是引子,也非常能吸引在场的观众,因为旋律性极强,这也是中国的观众最容易听懂的东西。
对西方观众以及对严肃音乐有更深入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则会更注重在节奏,和声,以及曲式上,对旋律并不是那么看重。即便如此,这旋律对所有观众来说,都是特别赏心悦耳的。
原曲比较薄弱的节奏和声上,秦放歌改编之后的版本,完全弥补上了这些缺憾。由不同民族乐器外加上左书琴的古典吉他和滕舒婷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键盘的配合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当然,整个引子,都还是以民族乐器为主,表现的也是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音乐,毕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不是罗密欧和朱丽叶。
引子之后,正式进入整首曲子的呈示部,在相爱的这部分,整体的旋律更是抓耳。在另外一个时空,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部分。
宋娴演奏的古筝清朗雅致,王紫梓演奏的中阮,则是朴素清雅,最后,两件演奏主旋律的乐器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