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起来,也是一路绿灯。
国家大剧院的院长董梁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大剧院体量庞大、功能多元、运费高昂,每年政府补贴只有30%左右。我们在保障制作水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控制制作费用,实施低成本策略,从而增强剧院整体运营效果,确保歌剧制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国家大剧院的制作成本应该是西方制作成本的1/5或者是1/4,推动剧院可持续发展。”
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只是想要压缩成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必须得有人为艺术做出牺牲才行。人家西方歌剧院制作成本那么高,就没想过压缩成本?也实在是难以减下去,艺术家也是人,需要吃饭生活的。
周秀英也说,“我们的优势其实是很大的,我在国外这些歌剧院听歌剧的时候,见到的观众中,半数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国外的同行们也都在羡慕我们中国歌剧演出中,出现更多的青年观众。”
究其原因,钱菲菲作为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他们的官方发言中,也把这些因素都讲了出来。
“一方面,国家大剧院依托各类公共媒体、古典音乐频道等自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扩大自制剧目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