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难测,却也有他们的一套规矩,譬如披麻作孝、蓄警等,下书之后,不见得会立即展开行动,其意欲令孽主忧思繁虑,但凡令孽主焦心难受的事,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不过,下书过后,他们一般也会留给孽主一个「骂辩」的机会。」
「骂辩?」
「骂辩即足以骂作辩,他们当然不会平心静气听孽主一一述说分辩,不过,在步步收紧之后,孽主对仇敌不管是心中有数,还是浑沌不解,私下里往往会口出怨恶之言,泄露一些口风,对施临其身的事加以辩说。怨憎会最重因果,对事发之「因」,从孽主嘴里说出,当然也很有兴趣听上一听。私下愤怨之语更有可能发自肺腑,若是内中果有曲折误会,当年之「因」另有真相,那么,怨憎会旁窥潜听之下,自然收在耳中,由贞苦士作出判断。」
「那怨憎会岂不是等于自设公堂,而由原告断案?」
「那没法子,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贞苦士,但依常理而论,贞苦士也不愿报错仇、放走真凶呀——骂辩过后,贞苦士又往往会主不证」与孽主,让孽主知道因何遭受报应,从而痛悔于自己当年的恶行,而这也正是贞苦士的报复之乐。」
「若孽主压根不知仇家是谁,骂无可骂,这「骂辩」一节,岂非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