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中没有建筑师,没人考虑战争生后楼房的生存能力,那不需要考虑。≧网
有坚固装甲的战车都无法避免被炮火摧毁的命运,何况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仅是在每栋楼房下安排了供人避难的防御工事,到了那时候民众的住房问题便也不再是问题,民众没有选择只能离开已不再安全的住所。
正常情况下每栋楼房下的避难所容量是针对楼房内的住户所设计,对城市内的饱和人口来说远远不够,仅管有额外的防空洞存在,但提供的庇佑能力还是不足。
这个问题在昨晚民众次进入地下避难所时就暴露了出来,甚至出现了部分老旧防空洞的大门生锈致使无法开启,诸多问题没有被它们的设计者考虑到,最突出的是城市外来人口出了当时规划避难所的设想。
战争爆时那些存有问题楼房下的避难所肯定是不能用的,由此更加减少了安全区的空间,不过这还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那些避难所是否真的可以为民众提供安全,由此引出防御工事上的讨论。
张雪松打断他们的议论说道:“我们还是先说说那些问题楼房怎么处理吧,防御工事上的问题可以等等再商量,把话题叉远了又不知道该说哪儿了,一条一条的处理。”
于建邦停下